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;加強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,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補短板力度;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,大力發展銀發經濟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,如何有效發展養老產業,呵護“夕陽紅”,成為題中之義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養老事業取得顯著成效。以居家養老為基礎、社區養老為依托、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持續完善;養老服務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備;覆蓋城鄉、惠及全民、均衡合理、優質高效的養老服務供給有效擴大,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養老服務更加健全,覆蓋全民的養老和醫療保險機制基本建成,特困人員養老保障有力加強。數據顯示,2023年底,全國基本養老參保人數為10.66億人,同比增加1336萬人;全國累計建設家庭養老床位23.5萬張,累計完成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48.28萬戶。
一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為養老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先后印發的《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》《“十四五”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》等政策文件,都對養老產業的繁榮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。今年1月份印發的《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》,針對老年人亟待解決的急難愁盼,聚焦多樣化需求和要素保障,激發產業潛能,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為老年人高質量地安享晚年提供保障。
接下來,促進養老產業提質增效,應從產業政策、供給主體建設、需求端消費等多個層面發力,綜合施策。
完善養老產業政策和頂層設計。加快制定相關專項規劃,明確養老產業近期和中長期發展目標以及各階段主要任務,從宏觀層面支持、規范、協調和指導。應按照輕重緩急,整體協調統籌布局養老產業各領域重點工程。綜合運用土地、財政、稅費、金融、投融資、人才等方面政策,不斷加大對養老產業的支持力度。進一步完善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,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養老企業。完善各類養老產業測度標準和指標體系,優化老年用品和老年服務技術標準。加強市場監管和風險防范,推進監管方式創新,嚴打各類養老詐騙,重點監管“投資養老”“以房養老”等高風險領域。
多角度推動供給端主體建設。通過法治保障、現代化公司治理、放寬市場準入、財稅優惠、投融資支持等,提升養老市場多元化供給主體建設。靈活、綜合采取政府購買、項目補貼、以獎代補、定向資助、貸款貼息、稅費優惠等舉措,鼓勵、支持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發展養老產業。打造國家級養老產業創新示范基地,培育龍頭企業,建設一批產業鏈長、覆蓋領域廣、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養老產業集群,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。
提升需求端的有效消費能力。通過助力靈活就業和提供更多社區公益崗位就業機會等方式,多渠道增加老年人的勞動收入。優化養老服務機構運營財政補貼方式,加快從以“補床頭”為主向以“補人頭”為主轉變,提升老年人選擇社會養老機構的自由度。進一步轉變城鄉老年人的消費觀念,提高購買養老服務和養老產品的意識。逐步將健康養老產品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,激發老年用品消費潛能。加強金融服務支持,開發符合老年人需求偏好的多樣化金融產品。